“三新”绘“三色” 京郊更精彩

2024-11-11 13:53:15   来源:农民日报   

如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两年,北京市将新主体、新工程、新动能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大力培育乡村人才,启动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塑造新动能,让京郊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特色更鲜明。

新主体联农带农,提升产业兴旺成色

每年秋季,怀柔区渤海镇漫山遍野的板栗树上,一个个饱满的“小刺球”挂在枝头,有的“开口笑”,有的已迎风落地,山林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速冻栗仁、栗子酥、栗子酱料……在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里,一个个栗子正待“七十二变”。“我们目前有4条专业化生产线,产品线也从最初的初级食品加工发展到了如今的各类板栗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系列工业化的板栗产品。”合作社负责人李思鹏介绍。

在推动首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关键要素。自2022年起,北京市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连续5年培育与首都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头雁”,加强乡村人才带头人培育。

“作为‘头雁’,我们有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还从资金项目、表彰推荐、人才认定、技术信息等方面获得了支持与保障。”李思鹏是首批100名“头雁”之一,自培训后,他一直在不断摸索如何在“链”上精深加工,让土特产品变潮流商品。目前,合作社每年销售板栗2000余吨,近五年内累计带动栗农额外增收1000余万元。

两年来,京郊“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格局已显现。2023年,“头雁”学员11人获国家级荣誉、86人获市级荣誉,扩大种植(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余万亩,新增带动农户6872户,新增就业岗位492个,经营收入较上年增加超过1亿元。

不只如此,北京市还致力于推进层次多元的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矩阵打造,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自2015年以来,连续9年举办乡村振兴人才优秀创业项目评选活动暨农村创业大赛,共资助107个郊区涉农创业项目;组织精准实施万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超过1万人次。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出台的《北京市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创新推出支持新主体政策措施,支持一批新农人领办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重点支持新主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土特产、新食品加工、休闲农业、低碳农业、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如今在京郊,新农人不断涌现,积极发挥着“联得紧、带得稳”的联农带农作用。以北京密农人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绿火生态农场为代表的国家级生态农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带着京郊农民一起发展新产业,共奔致富路。

新工程内外兼修,擦亮和美乡村底色

每年的旅游旺季,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游客就不断。白天,或在产业园里体验采摘与制作手工,或坐着小火车深度游。晚上,喝茶听曲。曾经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京郊知名的“网红村”。

辛庄村的“火热”得益于北京市“百千工程”的东风。2023年9月,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千工程”,确定第一批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2个提升村,组团形成第一批12个示范片区。辛庄村便是全市19个示范村之一,肩负起带头振兴、做出表率的重任。

从秋天出发,在金秋收获。“百千工程”开局起步已走过一年,目前,各类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全面开工,各示范村、示范片区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齐心抓创建的首都乡村振兴新局面。

北京市“百千工程”要求围绕“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坚持“突出梯次推进,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示范创建”,做好“提升乡村风貌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片区联通水平”,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作为样本村,辛庄村这一年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街坊路、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实现绿化;原本散乱如同“蜘蛛网”的电线通过整治实现“隐身”;建成“零碳公园”,将“垃圾分类”升级到“减排降碳”。

乡村产业提档升级。60栋砖墙日光温室改造提升为新型柔性日光温室,每栋预计增收1.5万元;定期举办环保主题市集活动,日均吸引客流3000余人次,拉动消费200万元;乡村直播带动农产品销售,金融机构为草莓种植户提供贷款支持。

乡村治理日渐完善。新设立创客党支部,由主管镇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创客党支部的积极作用。持续举办“百家饺子宴”“村晚”和“百千工程”乡村文化生活年等特色活动,村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如今,来辛庄村的游客明显多了起来,以“草莓+研学+教育+旅游”的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示范片区抱团发展、实现联动发展的新图景已然显现。“现在我们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精气神更足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回看这一年,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一脸自豪。

乘势而上谱新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精准画像,充分拓展农业生产、文化传承、康养产业等,实现示范村与提升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式发展的再突破,再上新台阶。”昌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伟介绍。

新动能激发活力,彰显兴种强农特色

秋天还能吃上北京本地产的西瓜吗?答案是能!

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北京好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一个个饱满圆润的小西瓜吊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这是秋茬‘京美2K’,种了2个棚,已经陆续上市了。”合作社负责人谢政江说。

谢政江是庞各庄镇有名的种植大户。5年前,他参加培训,看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早熟小型西瓜品种“京美2K”,随即开始试种,此后连种了5年。“口感脆嫩,糖度高,适合采摘和小家庭食用,比起种植大西瓜,每个棚平均收入多了1万多元。”谢政江说。

在农业农村部推介的“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中,“京美2K”是唯一入选的西瓜品种。“‘京美2K’在全国推广超过200万亩,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瓜农切实享受到新品种转化的红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许勇介绍。

把目光从地上转移到水里。在怀柔区九渡河镇北京鲟龙种业有限公司的室外塘里,一群黑色小鱼正在自由游弋。“这是鲟鱼种苗,该场是‘京龙1号’选育合作企业,能够一年四季生产鲟鱼种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介绍。

杂交鲟“京龙1号”是我国第一个国审肉用鲟鱼新品种,也是北京市独立选育第一个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鱼类选育新品种,2023年入选北京市主导品种。同时,杂交鲟“京龙1号”及其配套养殖技术还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水产类主推技术。

如今,北京鲟鱼“游”到了全国。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鲟鱼苗种来自北京。近3年,北京共示范推广超过1.5亿尾杂交鲟,新增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建立优势物种育种创新体系,年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400余个;辣椒育种实现新突破,强优势杂交种引领国内;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种鸽新品种“天翔1号”,破解国产肉鸽育种难题……这两年,北京加快培育优良品种,一批批优产、优质的新品种不断推出,为全国种业振兴贡献了北京力量。

北京种业的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良田沃土”。近年来,北京扎实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新装备、新技术,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春华秋实,岁月不负追梦人。期待北京“三农”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勇担使命、砥砺奋进,描绘一幅动人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