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气韵生动,让城市更有气质
上海街头艺人持证机制始创于2014年10月,从第一批8位艺人起步,如今发展成380多位持证表演街头艺人参与的大团队。其中,90后艺人占一半以上,最年轻的是00后。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一半,有的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从整体上看,上海街头艺术逐渐形成了与城市品质相符的表演特点——以音乐表演和非遗手工艺展示两大艺术门类为主。
通常而言,城市助推街头艺术的发展,理由至少有三:一者它本身就具有艺术属性,是城市文化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也就拥有被保留、享发展的权利;二者它是一个城市彰显文明气质、气度与包容度的重要窗口;三者它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营造城市和谐共进的氛围。
市民欢迎街头艺术,无论快乐、忧伤的奏唱还是滑稽、有趣的表演,都能引发市民驻足欣赏、共情共鸣,并由此调适心理、提振精神。“街头艺术”也需要观众,观众的围观欣赏自能增添他们的存在感、自豪感与事业心。
如何确保“街头艺术”的繁荣发展,上海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尤其是,通过加强持证街头艺人队伍建设,形成与城市品质相符的表演特点,从而为市民和外来游客持续不断地提供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更进一步而言,上海的做法启迪我们,做好“街头艺术”这篇文章,必须做到思想认识、管理服务和营造氛围齐头并进。
思想认识上要提高站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街头艺术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须“下绣花功夫”做精、做实、做好。
笔者到访过20多个国家,像一些国际大都市,如伦敦、巴黎,对于街头艺术表演大多持欢迎态度。正是无处不在的街头艺术,为这些城市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可以看到,街头艺术作为城市的一道人文风景线,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产物。我们只有顺应其发展特点和规律,认真对待它,精心呵护它,才能确保它良性成长、健康发展,进而满足市民和游客对城市文化的多元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能否容纳街头艺术,说到底也是营商环境中一个不可小觑的细节。很多时候,外来投资者也会透过城市对街头艺术的包容度,来判断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
管理服务上要彰显柔性。对街头艺术而言,城市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的作风、效率,是直接的制约因素。如果管理者、服务者能够多多换位思考,实行柔性服务,则必将助推其发展。反之,则不然。
借鉴上海的经验做法,关键要做到“持证管理、协调服务、丰富载体”三结合。上海通过加强“持证管理”,实现了90后艺人占一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一半。经过一系列整合,不仅队伍壮大了、活力增添了,整体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通过强化“协调服务”,市演出行业协会与上海各城区部门携手联动,形成了由文化部门牵头,城管、绿化、公安、交通等1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工作组,开启协会与属地共同协调管理城市街艺演出的新模式。通过创新机制、健全制度、细化管理、狠抓落实,既调动了管理服务部门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升了管理服务的精准度和高效性。
无论是邀请海内外街头艺人参加街艺节表演、鼓励本市内的街艺表演点遍及全市,还是市演出行业协会于近年推出“上海街艺流动剧场”,把一场场不同主题的专场演出送到商场、街道、学校、旅游景点,一系列举措构筑而成的丰富载体,不但活跃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提升了街头艺术的知晓度和美誉度,极大地提升了街头艺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营造氛围上要体现尊重。对城市而言,包容街头艺术,既要将观念引导贯穿于管理服务之中,也应寄望于全体市民和游客的文明之举。如果市民和游客可以做到“文明观看,尊重艺人”,无疑可以为街头艺术创造更好的创作氛围。
比如,在街头艺人表演时安静观赏、不随意打扰、不高声谈论;对于街头艺人的表演,以文明有序的鼓掌表示欢迎或致以谢意;面对街头艺人偶尔的失误,不得以任何不恰当、不文明的方式喝倒彩或进行人身攻击。
有道是,营造氛围从来都不是对某一方面的要求。对街头艺人而言,要正确理解“百花齐放”原则的含义,发挥自身的文艺特长,对待每一场演出,都要精心准备、胸有成竹,力求把代表自己最高艺术质量和水准的精美作品,呈现给市民和游客。相信通过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必能为助推街头艺术创设更可持续的良好氛围。
街头艺术在城市文化的创新表达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真心祝愿街头艺术的活力和魅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成为彰显城市气质、气韵与气度的生动“窗口”。